协作者,背着生死状上路的团队
2003年,非典期间,一群青年人签了生死状,开始民间非典紧急救援的志愿行动。当时,北京的消毒物资紧缺,这群青年人开始将最前线的信息向全国各地传递,热心伙伴在当地购买救援物资寄到北京,短短一个多月,为34000多名困境农民工及流动儿童提供了紧急救援和培训……
就是在那个生死之交的春天,中国内地第一家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服务农民工及流动儿童的公益组织协作者诞生。协作者是在民政局正式注册成立的社会工作机构,这个团队被媒体称为“背着生死状上路的协作者”。
如果你想支持协作者的公益行动,可以加入协作者月捐项目,成为协作者月捐人
(cf.lingxi360.com/p/ca512p4q3yewvdk5yev51dzgl8mknx7r)
从2003年开始,协作者一直走在扶危助困的路上
“协作者之友”是谁
支持协作者发展的定期捐赠者!
“协作者之友”是协作者授予长期支持协作者公益事业的个人最尊贵的称号,他们中有企业管理者,有在校大学生,有专家学者,也有社区里的宝妈,以及收入微薄的打工者……但只要能够定期捐赠,长期支持“协作者”的可持续发展,他们就会有一个共同的、高贵的名字:“协作者之友”!
“协作者之友”相信:每个“弱者”都有力量,每个生命都有尊严。因此,以“团结协作 助人自助”为组织服务理念,以实际行动,团结社会各界,协同合作,致力于成为赋权“弱者”、增能“草根”,推动社会融合的协作者。
为什么需要“协作者之友”
让公益更有力量!
这是一个让人深感忧虑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人奋起改变的时代。我们坚信,再富有的人也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再贫穷的人也有意愿和能力帮助他人。公益不应只是救助弱者的手段,更是每个公民完善自我服务社会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依然要走很远的路。我们呼唤更多的人加入我们!
在此,我们正式发出邀请,邀请更多人成为“协作者之友”,加入助人自助的行列,让每个劳动者都张扬着人的尊严,自由而诗意地行走在大地上,让公益更有力量,让生命更显尊贵。
“协作者之友”需要做什么
成为月捐者!
“协作者之友月捐计划”,是“协作者之友”的定期捐赠承诺。通过每月定期定额捐款,支持协作者公益服务。协作者可以自主地将捐款用于某项具体的服务,或者用于支持机构发展的运营费用,如支付人员成本和能力提升,办公场地房租,以及购买服务设备等非限定性的用途。
“协作者之友”的月捐,将有力支持协作者持续良性运营,保障组织团队的战斗力,让专业社会工作者没有后顾之忧的投入专业服务;将有力支持协作者更独立自主地回应服务对象最紧迫的需求,减少为了筹措资金而消耗的精力和成本;将有力支持协作者基于前线工作的具体情况,灵活而富有创造性地开发和提供新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
成为“协作者之友”让改变发生
20元,添置1本优质图书,让流动儿童有好书读!
50元,支持1名困境儿童在儿童之家获得文化与课业辅导服务!
100元,支持1名困境儿童获得专业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陪伴成长!
500元,支持1个困境儿童家庭获得健康、教育、发展等综合服务,让他们的生活有改变的可能!
1000元,支持5个困境儿童家庭获得社区联谊服务,让困境人群在城市感受温暖与善意!
3000元,支持1名困境儿童加入公益少年营,获得自我服务与志愿服务的能力辅导,从受助者成长为助人者!
5000元,支持1个困境儿童社区自助图书馆建设,改善1个困境儿童家庭的社交网络,营造1个流动人口社区的公共空间。
……
您的捐助将帮助协作者每年为流动儿童和农民工,草根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您的捐助将帮助协作者更好地将服务经验转化为研究成果,推动不同人群的相互理解,共同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如何参与“协作者之友月捐”
1.识别下方图中二维码,填写、确认您的月捐信息,并进行首次捐赠即完成报名。
2.报名成功后,即成为“协作者之友”。每月定期定额自动代扣。
3、您可以随时调整月捐额度和停止捐款。
“协作者之友”的权利与义务
“协作者之友”享有:
1.定期获赠“协作者之友通讯”和“协作者月报”,了解协作者动态;
2.每年获得“协作者年报”;
3.每年获邀出席协作者年会等重大活动;
4. 参与专门为“协作者之友”举办的交流聚会等活动;
5.本人及其直系亲属优先获得协作者服务或参与协作者志愿服务的机会。
“协作者之友”承担:
1. 定期捐赠;
2.动员更多的人加入到月捐计划;
3.链接资源;
4.尽力传播协作者的公益事业,扩大机构影响。
十五年,“协作者之友”始终相伴,在他们的支持下,协作者创造着助人自助的典范,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公益少年。
苏峰的故事:公益从天边到眼前
“在协作者有好多第一次啊。第一次参加夏令营,第一次走出自己生活的村镇,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也是第一次过集体生活,第一次乘坐高铁,第一次来到南京。”这是苏峰在闭营仪式上的感言。
今年12岁的苏峰第一次参加协作者的公益少年营。苏峰爸爸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从事之前的钢筋工工作,现在只能在一个餐馆打工。妈妈半年前借钱做了一次腿部手术,今年还要再做一次。家里实在挤不出钱来支付苏峰的学费了。协作者在了解到情况后资助了苏峰,使得他得以继续在学校学习,并邀请他参加了今年的夏令营活动。
在夏令营中,苏峰表现得积极又有担当,帮同学们做这做那。 苏峰妈妈说:“孩子第一次出远门有太多的担心,但是看到社工给我传回的照片,所有的不放心都烟消云散了。回来后,苏峰变了一个人,开始自己洗衣服了。他爸爸下班时间没个准点,有时候我不在家,他会把饭热好等我们回来。”
协作者还把儿童流动图书馆设在了苏峰家里,苏峰担任图书管理员,负责向周围社区的小朋友提供借阅服务和图书管理。协作者会向苏峰提供劳务补助,让他感受自我价值的体现。现在,苏峰已经读了图书馆中一大半的书。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苏峰正在通过公益,发育着自己日益饱满的人生。
任亦杰的故事:8年公益路,5.8万字论文
6岁,他跟随父母参加协作者志愿活动。
7岁,他和父母一起资助一个困境孩子从小学到高中的学费。
12岁,他写了1.7万字的论文《课后三点半——一个易被忽视的大问题》,获得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一等奖。
14岁,他以参与北京协作者的志愿服务经历为研究主题,撰写了4.1万字的论文《慈善是儿童人格健全和综合能力提高的巨大教育资源》。
今年他16岁,已经从公益志愿者变成公益倡导者。
他就是任亦杰。
多年的公益经历,使他谈起公益来,早就脱离了同龄人的“很天真很幼稚”,他考虑以后去国外学习社会学相关的专业,以便更好地做公益。
小甫的故事:从救助对象,到灵魂人物
18岁的小甫,今年上大一。
一年前,小甫是民政局推介给“协作者”的一名救助对象,他在协作者困境家庭精准救助服务中获得了各类专业服务,并在协作者社工鼓励下参与了社区照顾、社区联谊等志愿服务活动。
有一次,协作者的一个活动和小甫的象棋比赛时间冲突,他犹豫再三,最终还是选择放弃比赛,参加活动!小甫自己都纳闷是什么让他坚持下来,从感觉陌生到无比热爱,竟然还会为此放弃痴迷的象棋比赛。
今年的小甫,在协作者的角色更加多元——既是暑期少年公益夏令营的一名营员也是一名志愿者,而在闭营仪式上,他还是台风稳健的主持人,只要他发声,必定hold住全场。
在少年营中,小甫负责照顾男孩子们的生活、带领小营员们完成一些志愿任务和服务。结合网上资料,他还设计策划了有趣的早操,让每天单调的早操变成愉快的游戏互动。很快,他便成为这个团队中有号召力的灵魂人物。
在参加协作者之前,小甫单纯地以为公益就是免费的。虽然现在他觉得自己也不能把公益解释得完全正确,但他有了很明确的方向——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其他人。
十五年,“协作者之友”始终相伴,在他们的支持下,“协作者”创造着助人自助的典范,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领袖。
胡家宾的故事:危机面前,我和他一起度过
2012年,来自湖南的胡家宾只身来到珠海工业区进厂打工。
那年家宾参加了协作者举办的社区服务活动,与协作者相识。从此开启了他的志愿服务历程。小到活动物资准备、场地布置,大到活动主持,参加“青年工人志愿者社会工作成长小组”,学习社会工作理念和技能。通过学习和交流,家宾耳濡目染,对社会工作的理念从陌生到理解再到认同。
一次,家宾在公交站看到一位坐着喝酒的中年男子,中年男子在公交车站的柱子上写着“人总要死,不小(晓)得什么时候死”。家宾意识到问题,便不假思索地上前了解。家宾从口音发现对方是湖南老乡,便拿出自己的身份证给对方看,表明两人是同乡,希望能告诉他发生了什么。家宾的真诚举动,慢慢得到了该男子的信任。
家宾了解到这位中年男子是一名摩的师傅,他的摩托车被扣了,而这辆车是家里最重要的经济来源,想到家里生病多年的儿子,认为自己多次被扣车因为没有人情关系没办法拿回车,想到自己参军入伍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光荣和现在的落魄,失败、愤懑和绝望的情绪占据了整个人。情急之下,他准备了抛洒袭击警察的一包盐和一把大弯刀,计划用同归于尽的方式来引起社会的关注。家宾劝解安慰着摩的师傅,陪着他聊了许久,约定自己会和公益机构的工作人员到他家探望了解情况,看可以怎么帮助他们。
家宾把刀和盐带回了协作者,他说:“我看他这个人,我就想,他没什么可恶的,他遇到了一种心理上的危机。他对我说:‘就是生活再难,我也不会去干偷的抢的,我不是那种人。’我听了之后很感动。我虽然没什么力量,但是我想帮他。”
家宾用他的行动化解了一场将要发生的悲剧。“协作者”相信城市里的每一位打工者都有自助和助人的意愿和能力,需要的是一份尊重、信任和支持。
李芳玲的故事:读懂了“陪伴天使”
对山东女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大三学生李芳玲来说,在来北京协作者实习前,“陪伴”只是人际相处的美好想象。但2018年9月15日这一天,她参与了协作者困境流动儿童的陪伴天使项目,认识了小一,从此她懂得了陪伴的珍贵。
今年九岁的小一跟随打工的父母来到北京,全家人居住在一间合租房里,周围没有同龄的玩伴。一年前爸爸卧病在床,靠妈妈在附近做点零工维持日常开销。
第一次走进小一家里,她高兴地喊:“大哥哥、大姐姐,你们好。”是小一的活泼开朗,让初次参与项目的李芳玲和其他实习生,瞬间放下了紧张和忐忑。
随后,他们开启了专属小一的陪伴时光:每次陪伴的时长是两个小时,一个小时解决作业难题和错题,另一个小时分享各自的美好故事。离开时,隔着马路,李芳玲和其他志愿者还能听到小一大声喊:“大哥哥、大姐姐,再见,你们下次一定要来!”
第三次陪伴的时候,小一要来参加北京协作者组织的戏剧活动,所以陪伴地点是在北京协作者东四童缘。小一进到图书室不禁兴奋的说:“好多书呀,想全部都读一遍。” 还是那样的活泼、无忧无虑。但是,小一却悄悄对李芳玲说,她爸爸的脑瘤又增大了。
转眼两个月,李芳玲见证了小一的变化:以前,粗心的小一经常会在做数学题时落下题或者算对了数写错了答案;语文只要是长句子从来没有加标点符号的习惯;英语总是喜欢在课本上记下单词读音对应的汉字。但现在,小一学会了找方法,也不再有困难就找借口逃避,而是主动寻找克服困难的办法,甚至还会把她的想法讲给李芳玲听。
以前,小一只能读妈妈做零工时从别人家里带回的书或者小一自己捡回来的书。现在,在东四童缘小一学会了借书流程,想读的书,小一可以来借或者和新的陪伴天使哥哥、姐姐约好,他们给小一带过去。
李芳玲说,她要谢谢小一。
十五年,“协作者之友”始终相伴,在他们的支持下,协作者创造着助人自助的典范,也成就了社会工作者、各界爱心人士以及更多服务社群、贡献社会的社会组织。
卢金艳的故事:打不垮的“铜豌豆”
2006年,在大学最后一学期,卢金艳开始在北京协作者实习,她完全没想到,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间,现为北京协作者社工部主任的她,写的项目服务计划书、个案小组辅导计划,摞起来已超过她的身高。
从最初不知道该怎样面对流动儿童,到2014年“中国最美社工”,她成为孩子们的“艳子姐姐”、家长们的“贴心金艳子”、同事们眼中打不垮的“铜豌豆”。
2007年,毕业一年的卢金艳,作为成熟社工被派到南京,与其他同事进行南京协作者的组建。作为长三角第一家以社会工作开展专业服务的机构,大家对社会工作、社会组织很陌生,卢金艳和同事的工作阻力可想而知。
他们信心满满地到社区开展调查宣传活动,被人怀疑是卖狗皮膏药的:“你今天不卖明天也得卖。小姑娘你告诉我,你到底是卖什么膏药的”?与所在街道、社区还发生过争执,甚至被“轰走”,因为他们觉得金艳和她的同事在跟他们“抢饭碗”。
然而,卢金艳坚持了下来。从2007年到2011年,因为精心设计每一个项目,用心开展每一场活动,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南京协作者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服务对象的高度认可,成为南京当地的公益名片。如今的南京协作者,更是在茁壮成长,而卢金艳也在12年的时光中,成为一颗打不垮的“铜豌豆”。
曹保印的故事:从传媒顾问,到第一位月捐者
著名媒体人、作家曹保印还是《新京报》首席评论员时,就经常参与协作者的活动。
2006年,他与协作者一起支持流动儿童教育,在《新京报》策划推出系列报道《一个也不能少》,连续报道三个多月,掀起了关注流动儿弟教育的舆论热潮……
2007年,他向协作者捐赠1400本自己的著作《月子:一位父亲的札记》。这一年,他的女儿曹天健出生。
2008年,他被协作者聘请为传媒倡导顾问,为协作者的新闻传播出谋划策。
2010年,他和好友杨继、靳军夫妇一起,向协作者捐赠600本自己的公益性长篇小说《快跑,妈妈牛!》,并为农民工子弟讲授写作课。
此后,他的身影多次出现在协作者的新年联谊会上,为年度优秀工作者颁奖。
2018年9月,当年和他一起参加捐赠仪式的女儿曹天健,也已经成了小作家,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了自己的长篇童话《小猪吃十彩》……曹保印说,这一次他要和女儿一起向协作者再次捐赠图书,争取两代人都成为忠实的“协作者之友”。
2018年11月,当作为传媒顾问的他,应邀为协作者的月捐计划方案、月捐宣传方案提建议时,他被协作者15年来“背着生死状上路”的精神感动,当即决定成为协作者的第一位月捐者;而且,不仅每月固定数额捐款,还会继续捐书、捐时间……
曹保印说:“虽然我并不是富有的人,但我希望自己能有一颗富贵的心,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有一颗富贵的心。做‘协作者之友’,需要从我做起,从我的孩子做起。”
“暖心帮帮团”的故事:过不一样的晚年生活
在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八条社区,有一群令人尊敬的老人,他们在“暖心帮帮团”里,过着不一样的晚年生活。“暖心帮帮团”由最小年龄55岁、最大年龄80岁的老人们组成的,他们已经帮助了社区无数的失独、空巢、贫困老人。
东四街道八条社区是平房老旧社区,中老年退休人员较多。为了能在社区内建立起互帮互助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社区失独、空巢、贫困老人,2013年10月,东城区妇联、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东四街道八条社区“妇女之家”三方联合,共同开展了“暖心行动”试点项目。
2014年7月8日,在“暖心行动”的基础上“暖心帮帮团”正式启动。
帮帮团每周四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不仅有多对一帮扶,也有一对一帮扶。今年76岁的葛继第,是“暖心帮帮团”的带头人。她帮扶的老人关雅如85岁了,这就是“暖心帮帮团”的特色,低龄老人帮扶高龄老人。
75岁的魏文生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独居、无儿无女,全靠微薄的救助金生活。“暖心帮帮团”从2017年2月开始,每周四都会到他家中探望。去年冬天,因为天气寒冷,魏文生家的水管冻了,“暖心帮帮团”知道后,负责人葛继第从自己家拿了水壶过来,志愿者每天按时给老人送水。
去年,社区里的王德厚老人突发脑溢血,出院后无人照顾。看到老人生活无法自理,63岁的张景田就与王德厚正式结对帮扶。每天早上八点,张景田都会准时到老人家中“报到”,只要他能做的活,就全都包了下来。老人爱吃烧饼,他每天买好送过去;每周推老人去陆军总院就医;每天晚上,先要到老人家中看一眼才能踏实地回去睡觉。
“暖心帮帮团”成立至今,从“协作者”培育扶持的志愿服务项目,慢慢发展成为拥有24名志愿者的社区社会组织。每一名成员都深谙“心有大爱,做小事儿”的精髓,坚持为社区孤寡、空巢、高龄老人服务。
其实,志愿者老人中有不少人也身患疾病,但在需要照顾的老人面前,他们似乎是年轻的、健康的。正能量是双向的。他们说,能够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有成就感的事,他们会一直工作到80岁!
2018年6月28日上午,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同志来到八条社区,参加了“暖心帮帮团”举行的“喜迎建党97周年暨 ‘暖心帮帮团’成立四周年团建会”。他接受大家的热情邀请,佩戴徽章成为“暖心帮帮团”的名誉团员。
事实上,“暖心帮帮团”是协作者培育的60余家社区社会组织之一。这些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社区居民,正建设出一个又一个美丽社区。
十五年,已经发生的成长故事在继续;而新的故事,需要你的支持,请和协作者携手,一起助人自助。点击链接,成为“协作者之友”。https://cf.lingxi360.com/p/ca512p4q3yewvdk5yev51dzgl8mknx7r?ouid=cax8v2gr3ymw405gopxpxd9qo571ezkl&utm_bccid=can9v23wqo8z7mdnl14o30kl5eg4py1r
如果你想支持协作者的公益行动,可以加入协作者月捐项目,成为协作者月捐人
(cf.lingxi360.com/p/ca512p4q3yewvdk5yev51dzgl8mknx7r)